發布時間:2022-05-11 09:48
沈富瓊(右一)給牧民群眾科普正確洗手的步驟
四川新聞網-首屏新聞成都5月10日訊(記者 李丹)青春孕育無限希望,青年創造美好明天。5月10日晚,《閃亮的名字——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發布儀式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播出。在20名“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”中,甘孜州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院長沈富瓊是四川唯一上榜者。
據悉,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引導和鼓勵廣大高校畢業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,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,2021年,人社部會同中央宣傳部開展了“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”學習宣傳活動,活動遴選產生20名“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”。
沈富瓊是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半扇門鄉人,2009年從瀘州醫學院護理專業畢業后,積極響應國家號召,通過“三支一扶”考入甘孜州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,從事健康扶貧、包蟲病防治、疾病預防控制等工作。2016年4月,因工作出色被提拔為麻邛鄉衛生院院長。2017年兼任麻邛鄉安章村“第一書記”,兼職期間堅持業務工作與駐村工作“兩手抓、兩不誤”。
工作中的沈富瓊(左一)
畢業后為何選擇去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工作?從醫過程中,有哪些難忘的故事?下一步規劃安排是什么?記者對沈富瓊進行了采訪。
記者:畢業后為何選擇去白玉縣麻邛鄉衛生院工作?
沈富瓊:因為我自己也是來自農村、來自基層,心里對基層的情況比較了解,知道農村最缺的是什么、最需要的是什么。小時候,身邊的親人生病都需要走很遠才能看得上病,很多時候因為看不起病、就醫不及時,導致錯過了最佳治療機會。所以,從小我就喜歡醫生這個行業,喜歡把病人治好的那種幸福感。畢業時,了解到“三支一扶”招錄計劃,發現自己也符合支醫條件,就決定響應國家號召,到基層去實現自己“救死扶傷、治病救人”的夢想。
記者:從醫生到院長的七年時間里,經歷了很多難忘的事情,跟大家分享一兩件最難忘的故事。
沈富瓊:記得有一次到麻邛村遠牧點給老鄉看病,途中大路被雨水沖毀,沒有辦法騎摩托車趕去看病,想到病人不能等、等不起,我們決定步行通過崎嶇的小路和灌木叢。走到村上已經是下午,看完病后走到半路還下起了大雨,只能冒著雨借著手機的微弱亮光摸索前行,大家磕磕絆絆身上都沾滿了泥土,直到凌晨12點才回到衛生院。當時也沒有想那么多,只是后來想起有點后怕,因為有狼和其他野獸。
記者:麻邛鄉醫療現狀以及最需要得到外界幫助的是什么?
沈富瓊:麻邛鄉地處四川西部,屬高原純牧區,具有典型的地廣人稀特點,群眾長期游牧居無定所,致使服務戰線長、難度大。剛到麻邛鄉時,鄉親們大病小病沒地方看、沒條件治療情況較為普遍。近年來,特別是實施脫貧攻堅以來,在黨的政策光輝照耀下,鄉親們健康意識明顯提升,看病難、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,不敢看病、不愿就醫、害怕住院的情況得到有效改變。
今年,縣醫院與華西甘孜醫院建立醫聯體,州縣合作辦醫,進一步促進醫聯體良性運轉,讓信息多跑路,患者少跑腿,培養留得住的醫護人員,進一步緩解群眾看病難、看病貴的問題。
最需要得到外界幫助的,我個人覺得是醫療技術上的傳幫帶、遠程醫療服務和醫療衛生人才引進。
沈富瓊(右一)給牧民群眾送藥
記者:作為“第一書記”,考慮的問題更多了,老百姓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?如何更好發展?
沈富瓊:自脫貧攻堅實施以來,老百姓“兩不愁三保障”和安全飲水、生活用電、廣播電視等方面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,當前需要解決的,我認為是增加農牧民群眾的收入,實現長期穩定脫貧,過上更好的日子。
更好的發展上,我認為,一是應該做好傳統的農牧產業,逐步走向現代化農牧產業;二是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,通過抱團取暖等方式發展特色產業,實現持續穩定增收;三是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力度,實現家家戶戶有人就業;四是抓好教育工作,把下一代教育好、培養好。
記者:一路走來,過程艱辛,是什么支撐著你走到現在?你下一步規劃安排是什么?
沈富瓊:回首過去,在麻邛鄉支醫已經13年了,感覺時間過得很快。雖然工作中充滿了艱辛和汗水,有時還有淚水,但每當看到老百姓燦爛的笑容,心里面都有一種很治愈的感覺。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,我將義無反顧選擇支醫,繼續發揚高原干部“缺氧不缺精神、艱苦不怕吃苦、海拔高境界更高”的傳統,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得更好,用心用情呵護群眾健康。
圖由受訪者提供
來源:四川新聞網